2015年MPA辅导班语文公文写作辅导(32)
发布时间:2010/3/9 17:13:55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ziteng
51.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据新华社消息,上海东华大学做出规定:凡是申领国家奖学金的特困大学生,必须参加50到200个学时的社会公益活动,承担与奖学金数额相匹配的社会公益劳动时间。广东省佛山市也做出规定:对于领取失业金的人,每个月都要参与一定量的社会义务劳动,其参加义务劳动的时间也要与所领取的失业金的数额相匹配。
52.县令何易于拉纤:
唐人孙樵在《书何易于》一文中说:四川有一太守,喜游山玩水。一日,泛舟益昌县时,因船大水小,屡屡搁浅,便令县里派农夫拉纤。这太守发现纤夫中有一白面书生,就问是何人?那人才答:“下官是益昌县令何易于,因春耕时节,农夫忙甚,抽人不易,故下官也来充一名纤夫。”太守听了,羞愧难当。何易于平日勤政爱民,穷苦百姓无钱办丧事,他拿俸银赠予;见到老残人等来官仓完粮,每每邀之进餐;自己的随从,不过二三人。因此,三年内把益昌治理得“狱无系民,民不知役”。可总是升不了官。因为当时要往上爬,必须催逼百姓快交赋税,加紧征发各种徭役,多多捕盗,还须给过往官员送礼。而何易于,却总是要求上级宽限百姓缓交赋税,他还拿出自己的钱雇人服徭役,尽量少扰民;他对打官司者多以开导为主,抓人甚少,对官员从无所给。他当然升不了官。
53.谁切谁后拿:
一位法学专家曾经这样谈起自己在国外听到的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兄弟要分一块好吃的点心,于是父亲给了个原则:“谁切谁后拿。”法学家感叹:这个方法太像罗尔斯的“分粥规则”了!所谓“分粥规则”,是罗尔斯在其所著《正义论》中提出的。他把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由此提出了五种分粥的办法。其中第五种办法,就是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即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了,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那份。
54.感谢三峡“反对派”: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在数不胜数的为三峡做出贡献的人群中,我们不该忘了那些三峡工程的“反对派”们,正是由于他们出于同样热血的爱国热忱,提出一条条在相关领域有相当份量的“反对意见”。“这些反对意见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它们让我们的施工更注重科学论证、更加完善。一些棘手的具体问题,循着马克思辩证法的轨迹一次次地螺旋上升,达到足够的、为各方面所接受的理性境界,终于取得举国上下的共识。重大工程建设兼听则明,三峡工程在建设中充分考虑了他们的许多意见。
55.董阏于借涧喻法:
《韩非子》中记载:董阏于到赵国上地去当长官,见到一条长达几百米的深涧,两边陡峭如壁。董问:“人有没有跌到此中的?”曰无。又问:“呆傻疯癫之人有跌进去的吗?”曰无。再问:“牛马犬猪有吗?”回答还是无。董阏于说:“我有办法治理了,只有让法律如同这深涧,任何人跌进去也是必死无疑,就没有人敢冒犯它了。”近代,国外也有人认为:法律之网应如机关枪之扫射,谁想闻过去都不可能;如只像步枪之点射,有人倒下,有人可以侥幸冲过去;这样就会导致人们对法律的藐视而助长犯罪。
56.要“法制”更要“法治”:
中国目前特别是沿海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缺乏规则进行法治。我国传统上有“法制”无“法治”,良好的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一直是法制的建设,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立法和如何修订法律上,而对于如何更好地执行法律,在研究和管理上还有所欠缺。比如,近来有人热议“保护富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人们不禁要问,那宪法里不是早就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不受侵犯”吗?要是一心关注富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岂不冷落了穷人的相应权力?这绝不是一个文明的现代的法治国家所应该具备的特色。
57.发人深省的“警示”:
泰国曼谷附近的一家商场贴出了中文标识,厕所里贴着:“请保持清洁”,走廊上是:“请勿乱扔果皮纸屑”,荷花池边有:“不能在这里洗手”,“土地神”前的大象和马的雕塑旁有“不能坐在大象和马背上”。到那里购物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这家商场独独用中文“警示”,就显得格外醒目。初看到这样的“特殊关照”,不免让国人感到愤怒、羞辱……
58.文明从走路和说话做起:
衡量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要看广大公民的文明觉悟和文明习惯。2001年11月,北京市交通部门加大对行人的违规行为的纠正力度时,结果一周之内,处罚走路不看信号灯、随意横穿马路的行人16.6万人,3万余辆无牌违章自行车被扣。北京有这么多人开口京骂,抬腿违章,服务冷漠,交通的混乱等等连说话、走路都需要纠正,可见文明从走路和说话做起。
59.李格非安贫乐道:
李格非先生安贫乐道,不完全赞成《论语》上“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和《礼记》上“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他对这些话就自己的见解,改成下边一幅佳联:“居无求安食求饱,富不润屋德润身”。
60.刘禹锡的《昏镜诗》:
—次,刘禹锡见到一位卖铜镜的匠人,十面中有一面镜子磨得特别亮,而其他的模模糊糊像雾似的看不清。刘禹锡问:“怎么好坏如此明显?”匠人答道:“镜子不是磨不亮。只因我磨镜,以买者之需为宜。磨得特别亮的,人脸上一点瑕疵都包不住,非十分漂亮、十分坦诚之人都不愿买。因此,十面镜子中就只能卖出一面亮的和九面不亮的。”刘禹锡颇为感慨,立刻写了首《昏镜诗》曰:“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瑕疵即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如此自欺欺人者,难道今天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