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语文公文写作辅导(4)
发布时间:2009/12/20 0:16:26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紫藤
㈢ 分析原因,思考推断结果。
人们阐述一种主张的是非,要讲清“为什么”才能使人信服;评价一种事物的好坏,要讲清“为什么”才能让人首肯。要回答这“为什么”,从根本上说,都要分析原因推想结果,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可以说,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联系,是写作议论文必然要用到的。
㈣ 分析事理,思考引出观点
从具体的材料中引申、概括出一种事理、一种主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一种认识的飞跃。供材料作文运用的就是这种能力。
近年的命题基本都是供材料发感想的议论文,都要根据给定的材料发表“感想”,这“感想”就是用这种方法从材料中引申、概括出来的一种事理,一种主张。所以,要想写好供材料议论文,首先得完成这种认识上的飞跃。
“感”由“读”而来,要发感就得认真审读给定的材料,这是不言自明的。怎样完成由“读”到“感”这样一个“想”的过程呢?首先要“想”材料的主旨,材料的实质。1998年让孩子吃名牌、用名牌、穿名牌、玩名牌的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两个画家的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付出劳动才能有收获”的道理;敲女神门的故事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诺贝尔获奖者一席话的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人品道德对成功”的重要性。主旨想清了,文章才能写好。如果能把材料的主旨作为“母题”,就“感想”再进一步“生发”开去,派生出许多“子题”来,那就能使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比如,由《画蛋》的主旨“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的重要”为母题,生发出“学习贵在苦练”、“天才就是苦功”、“伟大寓于平凡”、“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基本功是终身功”等一系列子题来,那么可论的道理就丰富了。
当然,“引申”发感,也不一定非从材料的主旨入手不可。因为许多材料本身是具有多义性的,特别是一些形象性材料,比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一个场景、一个画面等等,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它,从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申出不同的事理,得出不同的结论。
怎样才能引出不同的事理、主张?这就需要掌握变换角度从而引申出不同事理的方法。
由此看来,同一个材料可引申的角度确实不少,有了这种从不同角度引申事理的能力,写供材料作文就不会产生无话可说的困难了,立论就有可能做到新颖而深刻了。但这里有一条界限:不管怎样引申,所引发的事理、观点都必须是材料中原本所固有的,是言之有据的,也就是说,所引申之“由”必须本已蕴含于材料之中。否则就是牵强附会了,必然造成跑题的恶果。
三、掌握辩证分析的十种方法,才能会分析思考
所谓善于进行辩证地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时,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就是运用矛盾思维,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待事物,而不片面化表面化;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待事物,而不绝对化静止化;就是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而不孤立化简单化。
怎样进行辩证的分析呢?下面从十个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一)学会全面分析或反向求异分析
即能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事物;要既能从正面想到反面,也能从反面想到正面;既能看到矛盾中的统一,又能看到统一中的矛盾;既看到主次矛盾的差异,又看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既看到主流,又看到支流;既能看到整体,也能看到部分。这样,才能懂得祸福相倚,泰山不让泥土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些道理,才能打破思维的僵局,使人茅塞顿开,思如泉涌。不但能使议论全面深刻,免得以偏概全、喧宾夺主,而且常能使人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力度的文章来,从而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决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教条主义、形而上学、削足适履皆不可取。
【例如】
鲁人徙越的寓言
有个鲁国人很会编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绢,夫妻俩打算搬到越国去住。有人劝阻他说:“搬到越国去,你的处境会更加困窘的。”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解释说:“鞋是供人穿用的,可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绢是供做帽子用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的所长,搬到你的长处根本无法施展的国家去,却想要不处于困境,可能办得到吗?”
【简析】
由这个材料我们当然可以引出这样的道理:凡事应先作调查研究,不打无准备之仗,因地制宜,才能成功;决定问题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做什么事都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但是也可以反向求异思维:正因为那里不穿鞋不戴帽子,这也是一种优势,可以开拓新的广阔市场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例如】
“蚂蚁爬石像”的故事
一尊美丽的大理石女神雕像亭亭玉立于广场上,游人到此,每每驻足不前,叹为观止:“美啊!维纳斯到了人间!”然而,两只爬在石像上的蚂蚁,对此却大惑不解,这明明只是一块坑坑洼洼的石头嘛,有什么好看的? —— 这是茅盾生前对人讲的一个小故事。讲完后,他曾意味深长地说:“惟能见全体者方能认识客观的真实。”
【简析】
这个材料告诉人们:认识事物要看到事物的全局,不能只见局部,不能有片面性,只有看到全局,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真实。生活中的盲从、教条、形而上学、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等现象,都是缺乏求异思维造成的。
【例如】
毛毛虫饿死
法国自然科学家约翰·亨利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一些毛毛虫排成一个圆圈,中间放一堆食物;奇怪的是,这些毛毛虫只是一个一个地跟着前面的爬行,而没有一个爬向食物,直到饿死为止。科学家认为,这是毛毛虫的“从众”行为。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盲目从众,终将导致恶果;缺乏独立思考,与虫豸无疑。所以,人不可随波逐流。
其他像《谈黔驴技穷》、《失败是成功之母》、《开卷有益》、《知足常乐》、《见风使舵》、《谈学习负担》、《论狂妄》、《说嫉妒》、《论东施效颦》、《说“傻”》、《谈蜡烛精神》、《论发牢骚》等文题,若能从相反的方向进行全面分析,就可写出新颖、全面、深刻的好文章。还有,像瞎子摸象、塞翁失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坐井观天、物极必反等成语都包含着反向求异思维的认识在内。 [NextPage] (二)学会对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论清事物的道理,才能揭示出事物深含的普遍规律,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懂得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而体现主要矛盾的事物,就是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物。所以,写文章,论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要以最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事物作论据,才能抓住本质,使议论透彻、深刻,有说服力。
【例如】
柳宗元的“哀溺”喻
有一只载客船漏水将沉。众人纷纷跳水游向对岸,有一人游得相当吃力。人们知道此人水性甚好,便让他快点游。他说腰里缠着钱,太重了。人们让他扔掉,他摇头。渐渐他的体力不支,岸上人向他喊:“快丢掉钱,性命要紧!”可他还是不听,终于被水吞没。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做事要分清主次、轻重,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只能自讨苦吃,因小失大。
【例如】
猱取虎脑的故事
有一种猿叫猱,身体敏捷,善于攀援,并长有锐利的爪子。老虎头皮发痒时,常常让猱给搔痒痒。天长日久,虎的头颅渐渐被搔成个洞。但虎却并不知道,只是当时觉得特别舒服。猱还悄悄地把虎的脑浆掏出来吃,吃剩下的还送给老虎吃。老虎认为猱对自己非常忠诚,也就越发喜爱亲近它。慢慢地,老虎的脑浆被掏空了,疼痛发作。这才想起要捕捉猱。但猱早已跑到高高的树上躲避起来。虎痛得乱跳乱叫,死掉了。
【简析】
这个材料告诉人们: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要善于辨忠奸分好坏。
其他像中学生中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刻苦”本是一个优点,可是有相当多的学生怕别人说自己“刻苦”,这是什么原因?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原来他们错误地把“刻苦”当作脑子笨的表现。还有像《由“兄弟争雁”的故事所想到的》、《哑巴卖刀的启示》、《祥林嫂的笑意》、《玫瑰花与刺的联想》、《养猫、捕鼠与吃鸡》、《宝钢的下马与上马》、《谈商店取洋名》、《谈乒乓球失利釜山》、《首先要做“马”》、《幻想比知识更重要》、《论虚张声势》、等这类命题,要想立意准确,写得透彻、深刻、有说服力,都需要抓住文题的主要矛盾,进行本质性的分析,才能确立正确的主题,写好文章。
偶然性与必然性,机遇与能力之间,也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必然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出现的趋势;偶然是由事物的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必然是偶然的基础,而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机遇时时有,能否落到你头上,那就看你有否本领了。
【例如】
错过的不仅是机会
有人抱怨,为什么那个著名的苹果不是掉在自己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不产在自己常去游泳的海湾?英俊的我为何总没能像拿破仑那样碰上约瑟芬?其实,造物主也曾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掉了;也曾在你闲逛时将硕大无朋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把它一脚踢下阴沟;也有意让你做拿破仑,只是也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你身无分文地抛到塞纳河边。就在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简析】
这个笑话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没有预备下能力本领,机会到来的时候,命运也不会照顾你。
其他像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大脑、听其言观其行、华而不实、口蜜腹剑、色厉内荏、黔驴之技、买椟还珠、守株待兔、牝牡骊黄、鱼目混珠等很多成语与格言,都是必然与偶然关系的体现,都包含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三)抓住事物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人们认识事物不能不注意其普遍性的一面,这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忘记其特殊性的方面。因为如果只注意事物的普遍性而不掌握其特殊性,就不能认识任何具体的事物,论证时就会生搬硬套基本原理,而造成疏漏、错误甚或闹出笑话。所以,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既要注意共性,也要注意个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例如】
对症下药的故事
府吏倪寻、李延都感到头痛发烧,同去找华佗看病。华佗诊断后让倪寻降热泻火,而李延则要发汗。有人问华佗,两人病情一样,为什么治法不同。华说:“倪寻是表实里症,李延是里实表症,所以治法不同。”吃药后,二人次日便都好了。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事物的特殊性,应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例如】
过河驴子的故事
一头驴驮着一袋盐过河,不小心跌倒了,等它站起来,感到背上的盐变轻了。又一天它驮着一袋棉花过河,它故意跌倒在河中,结果再也没站起来,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