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MPA学生公共管理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09/12/12 14:02:43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紫藤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公共管理人才,他们正成为我国新一代公共管理的中坚力量。更难能可贵的是,逐步形成和传播了一种公共管理精神,而精神的传承其意义远大于知识的传授。作为MPA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思考,也有责任在教育中有意识地传播和培养这种精神。
公共管理精神是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受到阶级、环境、理论等诸多因素影响。在此,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现状和当代公共管理基本理念,围绕公共产品的设计、提供、生产、监督、分配、结果六个阶段,应注重在理想信念、合作治理、民主法治、权力监督、公共公正、增进公共利益六个方面培养MPA学生公共管理精神。
一、培养MPA学生公共管理精神亟待加强
首先,坚定理想信念在MPA教育中有待进一步加强。在MPA教育中有几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讲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多,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验归纳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并不断发展,其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已成为当下最具影响的三大理论。而我国公共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在范式、内容上基本上采用西方模式,因而教学中充满了西方公共管理色彩;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公共管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学术上总结不够,尚没有形成权威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二是,讲我国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多,讲取得的成就少。MPA教学提倡问题导向,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只讲问题,不讲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成就的漠视,不利于坚定信念,尤其是对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三是,用西方理论分析中国问题。理论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不加批判地用西方理论分析中国问题难免水土不服,不仅分析不透,而且有可能误导学生。笔者认为“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要求,对MPA教学同样适用。MPA教育与其他专业学位教育不同,更加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公共管理人才,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第二,MPA学生对于合作治理在思想和方法上尚未做好准备。现在的MPA学生大多来自政府基层单位,虽然从政时间不长,但深受以政府为中心思维定式影响,缺乏合作意识和方法。主要原因,一是政府仍是公共管理中最大最强的主体。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自身改革从未停止过,我们强调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掌舵”和“裁判员”;强调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让越来越多的具体公共事务回归社会,但核心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决定了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权威和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二是我国长期形成的“官本位”思想难以消除,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思想还在发展。老百姓遇事找政府已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三是我国合作治理局面还正在形成过程之中,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已不可避免。对此,我们除了要在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方法上进行深入探讨。
第三,教学中民主法治观念基础尚不牢固。在MPA教育中十分重视民主法治教育,民主法治几乎已成为所有课程的关键词。在此强调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与现实不统一。现实中与民主法治精神相违背的现象无时不影响MPA学生。有法不依、依法打架层出不穷,而且往往能办成事,这对于年轻的公共管理者的影响比课堂教育要大得多,甚至在学生当中产生“只要工作到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的想法。二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思想有待建立。有的教师在痛批人治时,将西方多党制加普选制民主作为普适原理加以宣扬。这种对西方民主的盲目认同,反映了个别教师对我国民主政治研究不够,既不解决问题还容易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树立真正的民主法治观念。事实上,我国的民主形式,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我们的MPA教师可以积极引入课堂之中,如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就很值得研究和宣讲。
第四,自觉接受监督意识有待加强。权力监督对于公共管理者是可理解的,但不愿接受监督的现象却是普遍的。不愿接受监督的管理者大多是出于对业务的自负和对效率的追求,认为监督是对他们工作的不信任,而且监督影响效率。客观上讲,绝大多数公共管理者在各自岗位上努力钻研,勤奋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公共管理日益专业化的今天,非专业人士已越来越难以胜任管理工作。外界对于他们的监督和提出不同意见,确有缺乏全面性和公正性,也影响工作效率。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人民作为最终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对于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有知情权,任何逃避监督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同时,还要澄清在认识上的误区,监督的功能不仅是为防止腐败,还有重要的功能就是宣扬正气。自觉接受监督是MPA学生今后健康成长的需要,必须不断加以强化。
第五,公平公正问题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公平公正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原则,是MPA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对于公平公正的分析讲解尚不深入。如大多数课程主要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等方面加以论述,对分部化公平和代际公平涉及较少。而“分部公平对于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来说十分重要。事实上,公共服务都是在分部化的基础上提供的,而且都通过分部的组织层级体系来进行。分部公平就是,在不平等面前人人平[i]。二是缺少公平公正的标准。强调依法行政,就是将法律作为行为标准,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事更多地是出于行政良心,这种软约束并不具有保证公平公正功能。对此,不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MPA学生,都需要认真面对,加以研究。
第六,增进公共利益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我们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增进公共利益。问题是在许多情况下,公共利益并不是明确的,一般说来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比较好区分,但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灰色地带,即部门利益。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当必须在若干取舍面前进行选择时,他们将更愿意选择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同一个公共事务不同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而选择了相互冲突的方案,此时,作为公共管理者的MPA学生就需要用知识、智慧和勇气,以更广阔的视野分析问题,做出科学判断,有时为了维护正义,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这种科学判断方法是MPA教育的内容,为增进公共利益而不惜牺牲的品质见则是MPA教育的精髓。
二、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MPA学生的公共管理精神
对MPA学生的公共管理精神的培养属于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将一定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促使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ii]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这一过程中四个要素。我们从教育者和教育手段两个方面分析MPA学生公共管理精神培养问题。
(一)教育者的作用与要求
公共管理精神的培养是对MPA学生品质的再造,是社会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从所涉及的主要社会关系考虑,至少还应包括教育管理者、同学、领导同事等。
1、关于教师。教师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MPA学生能否真正树立公共管理精神,教师的影响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是公共管理精神新质的外化,在教给学生公共管理理论的同时,传播公共管理精神,学生则通过学习不断体验和内化这种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一是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明确肩负的政治责任,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其中。二是加强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借鉴而不是照搬世界公共管理的成功做法,认真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体系。三是全体MPA教师共同努力。基于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全体教师,而不是个别教师需要一以贯之地表达公共管理的精神,在教学中相互印证,相互补充,避免因不同思想和内容上的冲突与矛盾,而引起学生思想混乱。
2、关于教育管理者。在公共管理精神的教育中,教育管理者起到决策、组织、服务和监督的作用。要求教育管理者做到,一是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我们的MPA教育更加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公共管理人才,除能力建设以外,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树立党的形象,培养人民的公仆。二是要将公共管理精神的培养纳入到目标体系。这也是国际公认的公共管理教育项目通行做法,其标准为“创造公共价值:教师和行政人员通过在他们所接触到的各种组织机构中倡导和努力创造一种参与、承诺、回应和责任担当的文化,体现对推进公共服务的承诺。他们凭借言传身教使学生和学员成为能够提供最高质量公共服务的人。”[iii]三是研究和组织一定的活动,推进公共管理精神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品质再造,起着重要作用。学生除课堂通过教师讲授体验外,还可以通过各类活动亲身体验公共管理精神,如参观座谈、公益活动等,这类活动往往对学生内心触动更深。四是严格要求和人性化管理。MPA学生来自公共管理一线,学校对他们的管理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严格管理是对从事公共管理人员的要求,人性化管理体现公共管理的精神。五是要加强与组织单位联系。现代教育强调服务社会,MPA教育是为组织培养人才,从招生开始就有组织行为参与其中。对此,教育管理者需要加强与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联系,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征求组织人事部门对MPA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教学中体现组织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3、关于同学。现代德育教育提倡同学的自我教育,在公共管理精神的培养中,同学同样被看作是教育者。MPA教育对象是有一定经验的在职人员,教育提供了同学们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搭建了分享经验的平台。在培养公共管理精神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打造积极向上的团体。一是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学风建设是基础,良好的学风对于培养公共管理精神具有促进作用,而一个自由散漫的集体将成为官僚主义的温床。二是组织开展积极班级活动。在积极活动中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共享经验,内化公共管理精神。
(二)多种方式强化公共管理精神教育
1、通过课堂讲授领悟公共管理精神。基于学生入学前的专业要求、知识水平和我国教育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当下和今后的主流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领悟公共管理精神教育。为此需要在课程内容中不断体现和强化公共管理精神,唤起学生的共鸣,最终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深刻的烙印。
2、通过现场教学感受公共管理精神。现场教学是一种将课堂置于现场的教学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仍然以教师为主体,现场教学最大的好处是用鲜活的事实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学生们通过教师讲解和听取经验介绍、实地考察,切身感受到公共管理的精神。为此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性较强教学点,教师课前有辅垫,课后有总结,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思考和体会现场背后的精神。
3、通过案例教学体现公共管理精神。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不同,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主体向学生转移,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讨论,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用怎样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身也体现了公共管理精神。在此需要注意案例要紧密围绕课程内容,教师要加以引导,把握讨论的方向,深入研究,避免泛泛而谈。要在归纳总结中体现公共管理精神,避免就事论事。
4、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公共管理精神。社会实践是一项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是学生,意在围绕一定主题,通过实地考察,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达到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了解公共管理现状的同时,体验公共管理的精神。在此需要注意社会实践活动仅凭学生自觉是不够的,要加强组织性,要有要求、有纪律,并在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和跟进。提倡解剖麻雀,反对走马观花,在认真调查研究中,用鲜活的经验丰富知识和能力结构。
5、通过论文写作磨练公共管理精神。学位论文写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公共管理精神的历练。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们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反思,利用相关理论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这其中包括了对所存在公共管理精神缺失的思考,对策建议反映了公共管理精神重塑。论文写作本身也体现了学生对公共管理精神的追求,在思考、学习、写作之中改造公共管理精神,在探寻真理过程中升华公共管理精神。论文指导教师应注意有意识地在公共管理精神上加以指导,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升论文品质。
6、通过本职工作践行公共管理精神。MPA教育作为应用型学位教育,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生在校学习终归是暂时的,只有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才能不断践行公共管理精神,成为新一代公共管理的中坚力量。我们期待公共管理精神能扎根MPA学生之中,让同学们能永葆活力,锐意进取,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06页
2 孙喜亭:《教育原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2007年4月重印),第450页
3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和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公共行政教育和培训卓越标准工作组:《公共行政教育和培训韩卓越标准最终报告》